採訪人: | 活樂子隊員與指導老師 | |
受訪人: | 吳神父、院長 | |
時間: | 91年1月25日,星期五,下午 | |
地點: | 屏東潮州少年城 | |
活樂子: | 美絨、馨瑩、茹詩、雅芳、思遠、秋玉、璽權、育生、文鵬、建文 | |
指導: | 許淑芬老師、廖賢婷老師 |
問: |
少年城的過往(描述一下少年城的歷史) |
答: |
由美籍麥志誠神父由民國61年在苗栗三義鄉創辦了少年城,由於少年城的人數逐漸增加,而三義的房舍及設備均不敷使用,而當時潮州天主教德國道明會,願將環境優美,面積寬敞的道明會館全部以一元捐贈給少年城使用。於是在民國67年麥神父和孩子們就三義遷來潮州的少年城。而由於麥神父年事已高,於是由民國69年交由鮑思高慈幼會中華區會接辦此一富有社會意義和教育價值的工作。1980年透過教會認識慈幼會,慈幼會的創始人為義大利人。在工業革命時,看到童工接受到不仁道的待遇,決心收容他們。讓他們學習手工藝,有一技之長。現今發展機構有100餘個國家。1906在澳門、香港、上海(因大陸中央政策而被迫中斷)台灣創辦,最後致力於台灣。 |
問: |
您覺得少年城有何特色? | |
答: |
一、這裡是一個教會環境,學生到附近的光春國中、國小上課,放學後可以打球、洗澡或者看電視,晚上有晚自習8:00∼9:30,星期天要做禮拜。 |
|
有自己的零用錢,需要外出或零用錢可用表決決定,寒暑假有安排活動,到長假會讓他們回到自己的家裡。最大的特色是這裡年紀大的不會欺負小的,大家互相照顧,讓他們有家的感覺。 |
二、原本只收國中,現在也有國小三、四年級。就讀光春國中小。學會互助合作,照顧彼此,不會發生任何衝突,若有欺侮弱小者,皆送回原家庭。這裡讓他們覺得很安心,珍惜眼前的一切,不讓他們存有機構化的想法。寒暑假讓他們回家,讓他們熟悉與適應原來的家庭,因為以後也必須過的生活環境。通常國中畢業後便會離開,若遇到有困難卻想繼續升學者,仍會把他們留下來。 |
三、我覺得那裡給我的第一感覺是環境很大、很乾淨。每個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床鋪和書桌,平時生活的必需品也算是非常的齊全。另外,工作人員待人很和善,也很親切,讓我覺得那裡真的像是一個大家庭。那裡的小朋友大多是原住民,最大特色就是他們比較不喜歡讀書,而且也比較頑皮、好動。但是他們比較不容易變壞,因為我覺得那個地方算是一個比較純樸的小鄉鎮,且外在的誘惑當然也會比較少。所以,一般來講都會比都市的小孩還要容易教導。當然囉!這也是工作人員和一些民間團體的功勞,因為他們不辭辛勞的照顧他們和提供他們一些生活必需品,讓那些小朋友不會覺得自己跟其他人不一樣,讓他們在一個健全的環境下成長,誘導他們在團體生活中養成有規律的習性,並且成為社會上有用的人才。 四、教育以 [愛]為出發點, 讓他們懂得被愛後更加學習去愛別人,對於孩子們的生家庭活環境更加關照,以孩子的所需為優先考量,盡可能讓孩子們滿足,培養式的氣氛,由於有共同的信仰,因此早晚有禱告的活動,作為心靈上的沉澱。目前的孩子都在光春國中,國小就讀,放學後便讓他們打球,洗澡,晚上時給他們看一些新聞或有意義的電視節目,8:00∼9:30便各自自修,由社工人員和神父來協旁指導,然而他們也將國小生給予團體的生活,一起共同生活,到了國中生,便分擔人房間,給予他們過較獨立的環境。以下是他們的日常作息:週五由於前四天必須讀書,到了週五便讓他們休息一下,播放影片觀賞,週六晚上;在自修時間,會由潮州高中的學生來指導,週日下午;讓他們戶外自由動,晚上時將會禱告。 |
|
問: |
他們的資金來源如何取得呢? |
答: |
他們的資金來源大部分的孩童們的親屬或中心主任負責,有些更是由社會各界、捐款、教會等。而且他們皆有「零用錢」,但必須向中心申請通過才可。由於住在這裡的小孩並不是全部都沒有親戚,所以有的時候親戚會給小孩一些錢,而不夠的部份就由社會人士的愛心捐款或是由教會支出。 |
問: |
請問他們的作息及休閒時間? |
答: |
放學後在這打籃球、洗澡、自修。自修由社工溫習功課,一般時間為8:00∼9:00,較長者延到10點。屬教會機構,與教會屬同一信仰會藉由宗教洗滌。星期五晚上無自修,看VCD、TV。星期6早上9:00∼11:30自修,下午有電玩時間(避免他們上網咖)。星期日有禮拜,下午有時會去逛街,零用錢與中心主任商量。 |
墓碑年代表 |
1909/12/07 出生於美國羅德島 |
少年城 http://members.tripod.com/wanchinbasilic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