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95年,由於羅馬帝國的分裂,因而造就了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的各自主政,隨著分裂成兩帝國,基督教分化為以希臘語地區為中心東派和以拉丁語地區為中心的西派。君士坦丁和羅馬遂成為東西教會的宗教中心。文化與政治也產生了差異性在文化上,由於時代的交替和帝國的衰弱,羅馬帝國時代的地中海世界也逐漸消失。由於以前各民族屈服在帝國的統治下,人人大多都懂希臘文及拉丁文,因此教會易於從事教會活動。帝國衰弱,造成語言統一不在,東西方教會各自以希臘文與拉丁文鑽研宗教問題,忽略雙方的交流,因而造成更大的宗教隔閡,進而發生了歷史上的基督教大分裂。 |
東正教與天主教分裂原因 由於東西方兩派教會都自認為自己才是基督教的正統,因而兩派人馬相互爭奪基督教會的首席地位。羅馬教皇以教會元首自命,自命不凡,同時君士坦丁堡教長自以總主教自居,所以東西方教會分裂不能說是神學的爭執,因為神學爭執在之後才發生的,是被有心人利用為分裂的掩飾。另一方面,文化的差異也是分裂的重要因素之一,如前言所提,東西兩派的希臘文化和拉丁文化兩者之間存在著特殊的一面,而在宗教面反映出來。拉丁人被日耳曼民族征服,產生新的血緣。另一方面,希臘民族與斯拉夫人和亞美尼亞人通婚。因此古羅馬的純一種族變成兩種不同的種族。文化背景不同,神學思想上所存在的問題就不同,例如東派教會認為「得救之道」是「道成肉身」,而西派教會強調「救贖論」。由此可知,兩派宗教認知的差異。再來就是東方帝國和西方帝國的逐漸分裂,因而也造成東西方教會的分歧。在西方,教皇可以自由的行使職權,管理調度西方教會與文化。但在東方,牧首因為駐節在京都之地,在行使職權受到拜占庭皇帝不少的牽絆。這也是東西方教會領袖的不同之處。 |
歷史背景
起始原因由於羅馬教皇宣稱羅馬教會是耶穌基督首要地位門徒彼得所建立,因此繼承彼得的人理應當然地享有一切權利且具最高優越地位,也就是說羅馬教皇的地位高於其他任何主教。但是,這只是羅馬教皇一廂情願的看法,君士坦丁堡教會並不同意這個看法,他們甚至表達強烈不滿與反對。公元 857年,東羅馬帝國皇帝邁克爾三世貶黜了君士坦丁堡教區牧首依格納提烏﹝Ignatius﹞,改立心腹佛提烏﹝Photius﹞為牧首,羅馬教皇尼古拉﹝Nicholas﹞一世表示反對,因為佛提烏會妨礙教皇對東方教會的控制。之後,羅馬教皇宣布佛提烏為非法牧首,革除他的教門,並宣稱依格那提烏才是真正牧首。不過,佛提烏在東羅馬皇帝的支持下召開公元867年在君士坦丁堡的宗教會議,與羅馬教皇抗衡,他指責西方教會: 一、羅馬教令保加利亞教會在禮拜六禁食。 二、他們在四旬齋期中吃奶油、牛奶和乳酪。 三、排斥已婚神父。 四、不承認神父所行的堅振禮﹝Confirmation﹞。 五、把〝和聖子〞﹝filioque﹞一詞加入《尼西亞信經》中。 六、令神職人員剃去鬍鬚。並譴責羅馬教皇尼古拉一世傳播異端,開除其教籍。這次事件也造成東西方教會的摩擦。 |
另一方面的摩擦是兩派人馬在爭奪摩拉維亞王國和保加利亞王國的勢力範圍。公元862年,摩拉維亞王國擺脫了德意志封建領主和教會的控制,取得獨立。公元863年,拜占庭帝國派遣修士西里爾和其弟美多迪烏前往摩拉維亞傳教。為了在當地斯拉夫人的傳教工作,西里爾和美多迪烏以希臘文字母為基礎,創造了斯拉夫文字母,把傳教書典翻譯成斯拉夫文字,以便更方便且容易地傳教。但是好景不常,西方教會不甘心失去摩拉維亞地區,策畫推翻親拜占庭帝國的摩拉維亞國王,隨後以武力征服摩拉維亞,驅逐東方教會的傳教士。這次鬥爭可以說是西方教會勝利。 |
另一次的衝突是保加利亞王國的爭奪。公元852年波里斯﹝Polis﹞登上王位,他本想脫離拜占庭帝國和西方教會的控制和影響,曾接待過穆斯林使者,並考慮信奉伊斯蘭教,但此消息被拜占庭帝國所聞,立即將一位公主嫁給波里斯國王,以和親政策拉攏波里斯。另一方面,拜占庭帝國以武力示威,使得波里斯國王不得不承認拜占庭為他的宗主國。透過波里斯受洗為基督徒的號召,全國人民也跟著國王信奉基督教。公元866年,波里斯國王為了擺脫拜占庭帝國和東方教會的控制,傾向於西方教會,拜占庭帝國震怒,並指責西方教會。不過在公元870年,保加利亞國王波里斯向羅馬主教提出在保加利亞設置大主教座的要求被拒絕,於是波里斯國王又傾回拜占庭帝國,恢復以往之間的關係。這一次的結果,可說是拜占庭帝國與西方教會一比一平手的局面。 |
在宗教教義分歧方面
東方教會認為,聖靈來自於聖父,而西方教會主張聖靈來自聖父和聖子,雙方針對這個問題爭論不休。東方教會指責西方散播教義上的異端,特別是講到《尼西亞信經》時在其中加上filioque﹝和聖子﹞一詞。此詞在《信經》中過去沒有也不該有。因此東方教會宣稱應對教皇尼古拉一世及支持者進行審判。但西方教會斷然拒絕這種指控。公元963年,羅馬教皇為德意志國王奧托一世﹝Odo I﹞舉行加冕典禮,稱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此事使拜占庭帝國皇帝和東方教會震怒,因為拜占庭帝國一直以正統羅馬帝國自居,雖然羅馬帝國西方領土已被蠻族所併吞,但是羅馬帝國東部領土和首都依然存在,而羅馬教皇將日耳曼人的國家稱為神聖羅馬帝國根本是想與拜占庭帝國和東方教會敵對,所以東方陣營不會對這個名稱給予承認。 |
東西兩教派之前的摩擦都只是短暫分離,最後還是會互相打開對話與合作。但是,在公元1043年,邁克爾•色路拉里烏斯﹝Michael Cerularius﹞擔任君士坦丁堡牧首區牧首。他性情高傲,野心勃勃,有意擺脫拜占庭皇帝統治並且使自己的尊嚴勝過羅馬教皇。因此導致最後的分裂。當時,拜占庭帝國在義大利仍擁有查士丁尼一世西邊的遺產,為保住土地,在其境內之教會施行希臘式儀式,排除西方教會影響。公元11世紀,羅馬主教慫恿諾曼人進入義大利南部,企圖利用諾曼人的武力消滅拜占庭在義大利南部的勢力。不料,諾曼人除攻擊拜占庭所屬領地外,也襲擊羅馬主教領土。因此,羅馬主教利奧九世不得以又再與拜占庭帝國合作對抗諾曼人。由於拜占庭帝國國力衰弱,無力派兵救援遙遠的義大利南部屬地,因此,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九世答應在適當時侯把位於義大利南部的阿普里亞等教會歸羅馬教皇管轄。色路拉里烏斯得知後勃然大怒,馬上下令位在拜占庭帝國內之行使拉丁儀式的教會要改以希臘儀式運行,以報復羅馬教皇慫恿諾曼人在其占領地區禁止東方教會所屬教區實施希臘儀式。之後,色路拉里烏斯寫了一封信給羅馬主教,信中指責羅馬教會異端罪名: 一、羅馬教會在聖餐裡食無酵麵包。 二、四旬齋期中禮拜六禁食。 三、吃勒死的動物和其血。 四、四旬齋期中不唱〝哈利路亞〞。 |
羅馬教皇利奧九世收到此信十分氣憤,決以此信斷絕與拜占庭帝國的軍事同盟,指責君士坦丁堡牧首區牧首濫用職權,譴責他封閉在拜占庭帝國內之西方教會。公元1054年,教皇派遣特使霍姆伯特﹝Humbert﹞帶教皇之教諭予君士坦丁堡牧首,其教喻內容為聖經及君士坦丁之諭賜教均顯然地表示教皇為全教會之首領。但是牧首色路拉里烏斯斷然拒絕,於是教皇使者置教諭於聖索非亞聖壇,詛咒色路拉里烏斯及其擁護者,定他們宣傳異端的罪。之後分裂局勢定形,東方教會自稱為正教,因教區位於地中海東邊,因而又稱東正教。西方教會則自稱公教,是為羅馬公教。 |
資料來源:http://ambition.4rent.com.tw/~safon/e.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