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的內惟埤 美術館前世  老照片   美術館今生 

  記憶中的內惟埤

  美術館的前身是「內惟埤」,在內惟埤時期,當時的範圍含蓋現在的「婦幼醫院」達中華路旁。
內惟埤原只是一個水塘,清朝康熙(1662∼1722)年間,為便利農田灌溉,逐漸被闢為人工水埤,盛產蓮藕、菱角、魚蝦,也滋潤著附近廣闊的田野,可說是內惟居民生命的源頭。
  在九如四路尚未開通前,埤旁的龍水路是內惟通往中華路的捷徑,龍水路順著愛河通到治平橋,當時夜間沒有照明設施,經過時必須小心慢行,否則一不小心可能會跌入河裡。目前若要尋找舊時路,只能靠美術館側邊新疆路底(已於89年5月封閉)馬卡道路(原名翠屏路)旁那一排僅留數棵的椰子樹與阿彌陀佛石碑尋找記憶中的內惟埤了。這裡也是內惟埤管理中心所在地。

  附近(現今成都路、中華路與河西路)尚有多家木材、合板廠,如林商號、新亞、裕國、亞洲等,愛河是他們運輸進口原木的主要水道。運送原木的方法:一艘船拉著由鐵索串聯的原木,原木上站著拿長竹桿的工人隨行照顧原木,從高雄港往上游行向目的地的儲木池。

※編者乃內惟土生土長,在國中時代曾與同學在此拍照,當我寫『高雄愛河』時回頭尋舊時照片,就是找不著,只能靠記憶搜尋片段記憶與大家共享歷史鏡頭。我還曾獨自一個人在埤邊撈田螺與石螺,與鄰居同伴在附近的稻田撈浮萍,也曾經為了閃火車躲到鐵軌下的橋埻(現在銘傳路之平交道),曾跟二哥在附近吊青蛙等等。

 

  美術館的前世

  內惟原名內圍,面積約三十二甲,清代時為防亂匪,以縣府駐兵鎮守以保護地方,因而得名。民國九年日本政府改內圍為「內惟」。根據考據台灣以人工築堤儲水或攔截溪流以工灌溉者均稱為「埤」或「坡」內惟埤之名乃部脛而走。本地區原為水產養殖用地,源頭為下淡水溪,早期以沙包疊成溝渠,引水至蓮花潭,再引水至內惟埤儲存。
  高雄市各埤潭創設之原因,乃為農田水利之灌溉自清康熙年間歷經逐次開拓而成。埤潭之水利在清代極為紊亂,日據時代,經組織後納入地方廳管轄,光復後劃歸人民團體管理,並設管理委員會,政府機關則予以監督指導。
  本區除有灌溉便利外,亦種植有稻米、蓮花、菱角、與養魚之利,主要活動為工業與農業生產兩種,工業以合板及製鋼業為主,居民多陳、李、林三姓,祖籍多來自漳洲、安溪與龍溪三地。
  二次大戰時日人龍澤任區長〈內惟區〉間,將埤養魚、種植之收入配給區民,後改為民間經營,高雄市第一屆市長謝掙強先生設埤公司,將利潤均分農民。昔日內惟埤四周種植柳樹以為水土保持,民眾過埤需步行,沿著縱貫線鐵路走,方可達彼岸,後經蔡天送議員在今之成都路靠鐵道旁造橋,始便利往來。然而內惟埤經歷年之墾拓,早已失去期本來之面貌。

 

  美術館的今生

  內惟埤原面積超過三十公頃,是高雄市最大的埤塘濕地,歷史可追溯自兩百年前,直到開發成經國文化園區前,為高雄市重要灌溉蓄水埤塘之一,與蓮池潭,蔡公埤,愛河相連,早期可由打狗港行舟至此,日據日期光復初期,許多原木船亦由愛河運到此處,因此有許多原木蓄水池及木材加工廠在附近。早期曹公圳放水也規定必須先灌滿內惟埤和蓮池潭後,再開放供水給農田,重要性可見一斑。內惟埤所在的內惟社是打狗最早的幾個聚落之一,懸繫許多人的回憶,早期高雄人多對內惟埤有深刻印象。許水德擔任市長時將內惟埤附近土地規劃興建美術館,後來蘇南成進一步擴大重劃,規劃經國文化園區,後來在濕盟與鳥會的建議下,取原地名,改為「內惟埤文化園區」。改名之事曾在規劃會議上引起不小的風波,有人認為內惟埤值得作為紀念,也有人大發厥詞,認為此詞不雅。

  關於內惟埤----高雄市立美術館及文化園區的所在地原為內惟埤,高美館成立後,內惟埤已失去原貌,現在只剩下馬卡道路旁的「阿彌陀佛界碑」供人憑弔。(傳說從前人們以竹筏渡埤途中常會聽到有人叫自己的名字,若回頭就會出事,鬧水鬼之說不逕而走,後來有一羅漢接受供養,願意在此被活埋以渡亡魂,為紀念此羅漢修成的正果,特立碑紀念。
  內惟埤文化園區地處高雄市都會西北部位,在自然地形上,原為內惟埤區域範圍,擁有山系與水系交接,以及保有珍貴濕地特色。區域北端的龜山、半屏山與西側南北向的壽山,聚會了流經區內之愛河,共同形成區域周邊山水環抱的景觀。規劃中的內惟埤文化園區含括美術東二路、美術館路、馬卡道路以及明誠路沿線,佔地三十四公頃。民國八十三年完成第一期興建工程:美術館、美術公園局部,第二期工程自民國八十八年九月起整地施工,已於九十年底完工,完成園區內整地、綠化等工程,包含人工湖水域、濕地沼澤區、人工島、小溪、大草坪、園區內植栽等。第三期工程將於九十二年六月底完工,預計完成有入口廣場、立體停車場、遊客中心(兒童美術館)、螢火蟲復育區等設施,屆時整個園區將結合美術公園的設置,提供市民一個兼具藝術、文化、休閒、生態的多元生活園區。

高美館籌建小檔案
七十四年二月前高雄市長許水德先生指示教育局積極規劃與興建高雄市立美術館,以滿足市民的藝術生活。
七十四年五月許市長榮調台北市,蘇南成市長接任後更積極指示有關單位覓地且裁決了美術館的成立,規劃約二十七公頃土地。
七十五年決定在內惟埤學產用地興建美術館及美術公園,土地大約四十公頃。
七十五年七月由本市工務局新建工程處辦理公開徵圖,由陳柏森、盧友義建築師取得設計規劃及監造權,整個規劃定案於七十八年十月(註一、二、三)。
七十七年元月故總統經國先生去逝,各界感念其德,建議將美術公園擴大為四十一公頃,改名為「經國文化園區」,並期望在園區內增建市立社教館文化活動中心、市立圖書總館等,以強化文化活動內容及符合區域發展原則。
七十七年四月二十七日社教館謝義勇館長兼美術館籌備主任
七十七年五月一日高雄市立美術館籌備處正式成立,七十八年十月十八日,謝義勇正式就職籌備處主任。
七十九年三月二十五日舉行奠基儀式。
七十九年五月十日主體工程正式開工。
八十年元月教育部同意國立台灣藝術藝術教育館遷進,而市立社教館文化活動中心和市立圖書館之原計劃取消。將園區暫定為「內惟埤文化園區」。
八十一年一月三十日黃才郎先生從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美術科科長南調至本館接任第二任籌備處主任,協助館舍建設及開館事宜。
八十三年一月高美館主體建築完工,興建地上四層地下兩層,總樓板面積八千三百一十八坪,亦完成第一期園區周邊美術公園工程取得八公頃土地。
八十三年六月十二日正式開館營運,黃才郎先生於八十三年十月二十七日就任本館第一任館長。
八十八年十月十一日黃才郎先生榮調台北市文化局副局長,由本館秘書室主任陳雪妮女士(現為本館秘書)兼代本館館長一職,持續推動館務運作直至八十九年底完成第二期工程。
九十年十一月一日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第三處國際交流事務科科長蕭宗煌先生接任本館第二任館長。
九十一年十月完成第三期工程,其中入口廣場、遊客中心及公園由高美館接管,立體停車場則由交通局接管。而遊客中心將由本館規劃為兒童創意美術館,預計於九十三年元月開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