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的內惟埤 美術館的前身是「內惟埤」,在內惟埤時期,當時的範圍含蓋現在的「婦幼醫院」達中華路旁。 附近(現今成都路、中華路與河西路)尚有多家木材、合板廠,如林商號、新亞、裕國、亞洲等,愛河是他們運輸進口原木的主要水道。運送原木的方法:一艘船拉著由鐵索串聯的原木,原木上站著拿長竹桿的工人隨行照顧原木,從高雄港往上游行向目的地的儲木池。 ※編者乃內惟土生土長,在國中時代曾與同學在此拍照,當我寫『高雄愛河』時回頭尋舊時照片,就是找不著,只能靠記憶搜尋片段記憶與大家共享歷史鏡頭。我還曾獨自一個人在埤邊撈田螺與石螺,與鄰居同伴在附近的稻田撈浮萍,也曾經為了閃火車躲到鐵軌下的橋埻(現在銘傳路之平交道),曾跟二哥在附近吊青蛙等等。 |
內惟原名內圍,面積約三十二甲,清代時為防亂匪,以縣府駐兵鎮守以保護地方,因而得名。民國九年日本政府改內圍為「內惟」。根據考據台灣以人工築堤儲水或攔截溪流以工灌溉者均稱為「埤」或「坡」內惟埤之名乃部脛而走。本地區原為水產養殖用地,源頭為下淡水溪,早期以沙包疊成溝渠,引水至蓮花潭,再引水至內惟埤儲存。 |
內惟埤原面積超過三十公頃,是高雄市最大的埤塘濕地,歷史可追溯自兩百年前,直到開發成經國文化園區前,為高雄市重要灌溉蓄水埤塘之一,與蓮池潭,蔡公埤,愛河相連,早期可由打狗港行舟至此,日據日期光復初期,許多原木船亦由愛河運到此處,因此有許多原木蓄水池及木材加工廠在附近。早期曹公圳放水也規定必須先灌滿內惟埤和蓮池潭後,再開放供水給農田,重要性可見一斑。內惟埤所在的內惟社是打狗最早的幾個聚落之一,懸繫許多人的回憶,早期高雄人多對內惟埤有深刻印象。許水德擔任市長時將內惟埤附近土地規劃興建美術館,後來蘇南成進一步擴大重劃,規劃經國文化園區,後來在濕盟與鳥會的建議下,取原地名,改為「內惟埤文化園區」。改名之事曾在規劃會議上引起不小的風波,有人認為內惟埤值得作為紀念,也有人大發厥詞,認為此詞不雅。 關於內惟埤----高雄市立美術館及文化園區的所在地原為內惟埤,高美館成立後,內惟埤已失去原貌,現在只剩下馬卡道路旁的「阿彌陀佛界碑」供人憑弔。(傳說從前人們以竹筏渡埤途中常會聽到有人叫自己的名字,若回頭就會出事,鬧水鬼之說不逕而走,後來有一羅漢接受供養,願意在此被活埋以渡亡魂,為紀念此羅漢修成的正果,特立碑紀念。 高美館籌建小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