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埕的發展

  鹽埕區的土地面積為1.4161平方公尺,總人口數為32,148(88年3月底資料)。地質多屬沖積的粉土及沙土質,高雄市政府及許多有名的觀光飯店、大商店、大酒樓等,大都集中在此區。愛河河畔的風光,已成為今日鹽埕區美麗的特徵。

鹽埕地名

  鹽埕區以前被稱為鹽埕埔與「鹽埕莊」,乃因鹽埕而得名。顧名思義,這一區在還沒發達以前,是晒鹽的地方。民國初年,這兒盡是鹽田和沼達,放眼望去只見水汪汪白茫茫的一片,當時只住了數十戶以晒鹽維生的居民,除靠近鼓岩一帶被稱為鹽埕「埔」外,其餘各地都是泥濘的魚塭、鹽埕、鹹湖及淺水沼澤


  明末清初時,這個地方大部份尚在海底,福建省泉屬同安移民及少數廣東客家移民來開拓此海邊。現在高雄市大小海鮮樓林立,一般觀光客趨之若騖,但內行人不湊這個熱鬧,而是到三山國王廟附近的小店吃虱目魚粥及湯,這些纔是台灣南部道地的鄉土口味。

  日據時期,市政中心從哨船頭遷移到鹽埕,市治就設於舊市政府所在地稱為「榮町」。民國三年,高雄港築港工程全面施工,將港內挖出的泥沙填平鹽埕後,鹽田變為新生地,人口激增,工商急速繁榮,成為高雄市的商業、政治中心,可謂盛況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