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貿易發展情形 1662至1863年
明鄭時期的貿易(1662~1683年) 這個時期,因為清朝政府為壓制治台的鄭氏家族,所以對中國的貿易活動只能私下進行。鄭氏家族曾多番進行走私由廈門出入,並與西方國家來往,以蔗糖及鹿皮換取,戰爭所需知軍火用品。 ◎鄭經曾派江勝等人到大陸走私貿易,廈門成為台灣與大陸的貿易橋樑。 ◎貿易商品:
另外也與暹羅、呂宋有貿易往來。 P.S明鄭時期的打狗(高雄)還是個小漁村,居民以漁業維生,官方稱它為打鼓,民間則稱為打狗。 雖然清朝開港是因為戰敗的關係,但開港後卻造就後來台灣的經濟繁榮,這個時期的台灣居民所從事的工作多以農為主,所以出口商品以農業為主。開港後,與國外貿易極為頻繁,一直成出超狀態,甲午戰爭前(1894年)的20餘年間是鼎盛時期,台灣對外貿易總值平均成長率超越同期的大陸呢!但開港也使得外患接踵而至。 1858年第一次英法聯軍,清朝戰敗,雙方簽訂「天津條約」,被迫開放安平(台南)、滬尾(淡水)、打狗(高雄)、雞籠(基隆)港。 開港的歷史意義:
貿易商品: 1.進口商品:
進口商品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需求,由於當時中國及台灣社會普遍有抽鴉片的陋習,所以進口產品以鴉片為大宗。而當時英國工業革命以綿織為帶動龍頭,所以英國紡織品大量輸入國內,一開始英國錯估情勢洋布滯銷,19世紀70~80年代,因價格降低布幅也較闊,來自外國的紡織品才開始暢銷。 2.出口商品: (東北有三寶:人蔘、貂皮、烏拉草,台灣也有三寶:茶葉、蔗糖和樟腦)
這些是台灣清領時期對外出口貿易的主要貨品,其中「福爾摩沙茶」的更是茶香飄至全世界;商品的出口地與產地有極大的關係,一般來說都是就近生產地出口。像是蔗糖:需要熱帶氣候的生長環境,所以主要產在南部,於是便從安平及打狗出口。 清領時期的高雄港:這時的高雄港擁有許多不同的名稱:歧後港、打狗港、打鼓港、西港……等等,清領前期(1683~1858年)仍屬漁港,一直到清領後期(1858至1895年) 才漸漸轉型為商港,因天津條約開港而登上國際舞台。 ◎1858年(清領時期)第一次英法聯軍,清廷戰敗,簽訂天津條約,條約中有寫道盼能開放雞籠(基隆)、打狗(高雄)等港口。 ◎1860年(清領時期),英法北京條約,開滬尾(淡水)、安平(台南)二港,增加往來打狗的船隻。 ◎1863年(清領時期),正式開放打狗(高雄)等四各港口,使高雄成為國際貿易港 |
表格製作:周姿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