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先說說我為什麼做這個題目吧!我本身會使用3種樂器,所以對音樂方面比較有興趣,而原住民的音樂漸漸要被埋沒了,所以我想要好好認識它們,看看究竟和我們平地人有啥麼不同,而佩華老師的老公就是魯凱族的原住民,我就向佩華老師求助;於是便開始了我的研究。

    內文

        原住民的音樂與傳統祭典及生命禮俗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但由於現代歌曲傳入部落中使的年輕人摒棄原有的傳統歌曲,都投向流行歌曲的懷抱,能唱傳統歌謠或演奏傳統樂器的年輕人幾乎是看不到了,深入部落後,我發現不只年輕人不會就連老一輩的也不見得會使用傳統樂器。還好,在一些學者和研究人員努力採集與錄音還有研究,提倡要保存發掘原住民傳統文化,才從老一輩族人中得知原住民的傳統文化。台灣原住民文化是我們從以前就保有的,我們也必須要好好了解和發揚才對。
一般的音樂有樂器演奏和演唱的方式,魯凱族的音樂也不外乎就這兩種,我在網路及書籍中找到的資料有鼻笛、縱笛、弓琴、膜笛、背飾、口簧琴和鈴鐺。
鼻笛是種用鼻子吹的樂器,以1管3孔最常見,而另1管無孔;聲音低沉哀傷,以前只在頭目去世時吹奏,現在已無此限制。主要再表達心意和安慰喪家。只有魯凱和排灣有此樂器。
口簧琴是種以半剖竹面為體,裡面再裝入銅片或竹片為簧靠手拉紐線和嘴的共鳴使簧片振動而發出聲音。有單、雙、三、四、五簧。是原住民共有樂器以泰雅族最盛行。
縱笛原是獵首英雄或頭目才能吹奏的利器,後來演變成年輕人追求女子傾訴情意的樂器。以五孔最常見,各族都有。縱笛分單管、雙管兩種。以排灣族較盛行。
弓琴是將弓的一端含在嘴裡,一手接著弓玄位置分出音階的高低,一手彈弦,經口腔共鳴發出聲音。為原住民共有的樂器,目前以布農族較盛行。
◎雖然查到的資料又那麼多樂器,但神山部落裡卻只有一人會吹鼻笛,有許多族人並不認為這些是他們傳統的樂器,他們認為這些都是從國外傳來的,他們並沒有傳統樂器。
魯凱族的歌謠以性質分為生活性、祭儀性和童謠三種。祭儀性歌謠與傳統祭典有著密切的關係,這類歌謠有一定的功能,也有一定的限制和禁忌,聽起來莊嚴又神秘。生活性歌謠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像工作歌、聚會歌、婚禮用歌、和表達情緒的歌等,都屬於這類。演唱時並沒有什麼禁忌,有些歌都很短是由於他主要在表達心情而已。童謠的曲調簡單,歌持也很簡潔,主要是給兒童聽唱的,充分表達出魯凱人的純真心性。以唱法來分又分為單音和多音兩種。單音是大家齊唱或一人獨唱,歌詞是以實詞再加上虛詞副歌。多音是有人持續低音再加上同音反覆,多音合唱多由一為先領唱,接著眾人齊唱最後在進行分部合唱,實詞可由領唱者即興改編,但旋律不可改變,領唱者不一訂有特殊身分,只要會唱即可。魯凱族人唱歌多以清唱為主,鮮少用樂器伴奏,都常以一拍一下或一拍一下加一拍兩下打拍子。

   心得

        深入了解魯凱族的音樂後我發現他們的音樂好純真好美,不像現在的歌星為賺錢而唱,他們只是在表達他們內心的那種感動,沒有浮華不實的歌詞,沒有華麗的曲調,只有那最真誠的感受。我發現我這次的研究果然沒有白費,讓我見識到魯凱族人的真和可愛之處,聽他們唱歌雖然不懂他們的詞但那沒經過包裝不複雜的聲音,確實令我感動不已。音樂果然和人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真好,我也想像他們一樣和音樂活在一起,工作時唱歌,難過時唱歌,快樂時也唱歌,無時無刻都在唱歌。我覺得他們的音樂是非常美的,族人們要一起發揚保護,而不是把它們埋沒起來,這樣太可惜了,大家要好好用心去聆聽才對。

    參考資料

1.魯凱之歌 陳美玲編著
2.http://www.thes.tp.edu.tw/nice/title2-3c2main53.htm
3.http://www.tacp.gov.tw/park/zone/zone1/zone1.htm
4.http://home.pchome.com.tw/art/aborigin2000/index1_ie.htm
5.a-mei到天亮(CD)
6.田調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