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凱神山部落家屋Talalibi

[採訪攝影 陳俊仁] 

      百步蛇,陶甕,百合花,石板屋。來到魯凱族神山部落,相信您一定不會遺忘好好地感受一下這族群文化的「原味」。

神山部落家屋

屋: 遮風避雨的小窩  家: 最小社群組織 全人的神山聚落生活 參考資料

霧台村神山社區360度鳥瞰圖霧台村神山社區360度鳥瞰圖霧台村神山社區360度鳥瞰圖

神山部落家屋

神山社區之位置圖

三地門後延著「省道台24號」蜿蜒而上,起伏穿梭在峭壁與懸崖之間。偶爾清晰可見剝落的片狀板岩碎屑散落在路旁。在通過達來後,我們在檢察哨稍作休息,將「甲種入山證」交由警察先生查核。從此檢察哨進入之後,我們已身處屏東縣東北部的霧臺鄉

     我們即將造訪的社區是位於霧臺村神山社區。諸如眾所皆知的雲雨霧靄中之神山石板屋屋群霧台鄉又稱為「魯凱族聖地」。而霧台村神山社區則是俗稱下霧台的主要魯凱族社區之一。神山社區在魯凱語稱為Kabalayan。來到此地後,家屋明顯聚集在一起。整齊地石板屋群為台24號省道一分為二。時而我們見到在地的耆老們不急不徐地修築自己的家屋。雖然很難見到村民們還住在傳統石板家屋,然而走進一看,整個屋群十分整齊。心想,這頗具歷史的社區還能如此的整齊畫一的「都市計畫」,相信過去村民的社區與族群凝聚力應當很穩固。我們發覺,神山魯凱居民們似乎有形無形之間,正共同營造著屬於自己與族人們的共同生活夢想家。

          原住民所有建築以家屋為中心,其餘則屬於不同功能之建築。比如:司令台之類的公共建築,以及穀倉、工作室、畜舍等私有空間等均屬於附屬建築物。

        「家」是文化傳承的最小社群組織,而「屋」則是用以遮風避雨的小窩。魯凱家屋(搭阿訥)一般俗稱為石板屋,魯凱語彙稱之為Talalibi。接下來,我們可由幾個層面一同欣賞Talalibi之美。

遮風避雨的小窩

家屋類型

 

         台灣原住民生活於山海大自然之中,然隨著所處環境之不同,也孕育出截然不同的建築風味。一般原住民的建築均為就地取材來搭建。李乾朗、俞怡萍(1999)更指出:「與現代技術來比較,原住民聰明運用物理學的對流原理來營建家屋...簡單傳統魯凱族石板家屋(左方)及穀倉(右方)實體模型的建築結構與大自然的良好關係...這是大部分久居所謂文明都市的人們早已喪失的能力。」在神山部落裡,我們也察覺到神山魯凱族的建築與建築之間的協調性,顯然是一個完整的聚落,絲毫不作做地與大自然融為一體。我們推測,這可能也是久居擁擠喧囂都市居民來到神山之所以會有心礦神怡的主要理由吧!

          我們整理一般學界的對於原住民家屋樣式的分類,發現原住民家屋樣式一般可依生活,平面,建材,屋頂再細分為數種類型: 

(1)依生活樣式分類

可分為平地式、深穴居式、淺穴居式、高架式四類。

(2)依平面型分類

可分為單室、複室(有兩個以上的房間)兩種

(3)依構造材料分類

可分為木造、竹造、茅草、石造、土角造五種。

(4)依屋頂形狀分類: 

可分為直線形和曲線形。

     若依上述之標準歸類,魯凱族Talalibi在其類型即可歸類於「石造淺穴居式建築」。霧台鄉為群山環繞,而山區地質多粘板岩結構,因此住屋自然而然也以板岩為主要建材。

建造石板屋

          傳統的Talalibi是不用任何現代鋼筋水泥等建材。因此由屋頂、地面、床鋪、牆壁等全是以石板搭建而成。Talalibi一般開始搭建到峻工約需三星期。綜合葛家豪神山耆老,及文史工作者等人對於石板屋建造方式的描述,我們可以概略歸納出幾個步驟。

擇地

     將一根木棍插在地基上,進行「給阿聽阿呢」儀式。祈求「導馬斯(Duamas)」神賜福託夢給屋主。若第二天夢是不好的,就必須換地點興建。

階梯式建築群

 

石板加工

      取當地黑灰版岩或頁岩為基本建材,經由簡易加工後,成為規則形狀的各式石板。傳統Talalibi是以「撤惹勒」的尖鐵棒子,從石塊一角敲出一條裂縫,而後再以將整片劈開,以經驗判斷石材紋理並施以所需力道(林建成1996)。而今都以建築機具開採岩石,再進行加工(何處取得石板?)。建築所用的石板在魯凱語中稱為咾勒。據說,傳統方式收集咾勒就十分費時費力。而目前在霧台,則有專人負責在固定石場進行開採。最後所開採的咾勒性質、硬度、大小等,分別作為Talalibi的柱子、牆面、及地板等

整地

      緩坡剷成苯箕形。此一特色也讓整個社區屋群成階梯式整齊排列。前後家屋之間一特定高度的落差(約      公尺),因此後屋的前門皆固定的面對前屋的後面屋頂。

神山家屋側壁與屋頂

砌屋

 

         傳統石板的堆砌,實際上並無任何黏劑或釘子。全依賴技術將石板屋疊起。目前神山社區改建後的石板建築,已多半在石板之間加上水泥或鎖上螺絲釘。

側壁

由略為扁平的不規則小石片堆成。

前牆

豎起平整的大石板,做為前牆。簷下則有兩個斜撐,不致向前傾倒。

後壁

亦由扁平的不規則小石片堆成。靠山腹,因而 不易傾斜,不怕颱風,但據說怕地震。

蓋瓦

        平整方形石板為屋瓦前後層層相疊(約     公分)。如前所述,傳統石板堆契並無任何黏劑,因此地震時,屋頂石瓦片易向下滑動。為防止瓦片的滑動,家屋頂端及前後簷瓦片都以一長橫木加上大石塊壓住。如圖片所示。目前神山社區所改建的石板建築,則均以螺絲釘前後瓦片鎖定。

石板屋的結構

神山大魯凱民宿祖內部之靈柱(中間)

石板屋雕刻檐桁

林美容, 王長華 1985. 圖A        傳統的Talalibi前簷高度約 一公尺半,差不多到胸部,進門需彎腰。簷下有一雕刻各式魯凱族人形,百步蛇等圖騰的簷桁。房門開在前牆的一端,而非正中央。窗戶較小,據說是利於防衛之用。傳說魯凱族祖先是由百步蛇所生,因此除了家屋的祖靈柱之外,百步蛇的圖案也運用在簷桁、門扉等建築結構上。

        林美容, 王長華 1985.圖B矩形屋圍,進深不深,貴族的房子較寬,約有十公尺。貴族石板屋前方則有一 聚會埸。以林美容, 王長華 1985. 圖C,圖D下是陳奇錄先生(1957)所繪的平面圖,平面圖與側面圖。 (1)入口, (2) 正室 (3)前室 (4)寢床 (5)台階狀板凳 (6)合床 (7) 穀倉 (8) 祖靈柱 (9) 堆物架 (10) 灶 (11) 廁所 (12) 石疊牆 (13) 石板牆 (14) 屋頂 (15) 扣柱 (16) 屋簷 (17) 窗 (18) 前庭 (19)石台 (20) 石桌 (21) 台階狀石凳。進門緊靠後壁處有一床舖稱為Sululan,是給家中老年人睡覺之處。裡面則是廚房,內部有煮飯的灶(takakan)灰爐灶(talabuan),放柴處(tagatuan)(林美容, 王長華 1985)

      緊靠廚房後牆處有一排床舖稱為tetalan,床下為埋葬男祖先之處。是給予有生育能力之夫婦居住處。女性祖先則埋葬於前牆窗下的叫talabana的床舖下,是給年輕人使用的。兩床之間的空間為家人的活動空間。最後,廁所(litsuyu)是靠近另一山牆,兼作豬寮使用。

A、 正面圖 B、 平面圖 C、 側面圖 D、 簷桁與屋頂木板,前牆石板及扣柱之關係。

神山家屋類型

     神山部落目前完整的傳統石板家屋已少見,大多是改良式的石板屋。在走訪神山的大街小巷之後,我們大略將現在社區的家屋建築分為三類:

(1) 舊式增修 

利用現代的建材來修建老舊的石板屋。例如上述之屋頂橫條壓木經過日積月累的風吹日曬雨淋後,並容易腐朽。現在則以長條鋼筋取代之。

(2) 新式改良

拆除舊石板屋,重新規化增建。以鋼筋水泥及鋼骨為建材,並融入傳統家屋精神。比如:外壁石板黏貼及圖騰裝飾,內部則仿照部份舊式房間配置。大魯凱民宿即此類之代表作。

(3) 西式漢化

在外來文化的衝擊之下,改變原有文化生活內涵,不再沿襲舊制。也有部分神山家屋拆除了舊石板屋,改以西式或漢式建築方式興建。

穀倉石輪被棄置在家屋旁

魯凱族神山穀倉實體模型

        抵達神山之後,一行人開始穿梭在大街小巷之中。其中令我們好奇的是閒置於家屋屋頂或屋外的圓形石板。我們發現這些石板正中央通常有一圓孔。向當地耆老詢問之下,方得知是傳統魯凱族高架式穀倉為防止鼠輩及其他動物侵入的石輪﹝防鼠板﹞。然而隨著農業糧儲技術的進步,神山社區舊式茅草穀倉早已不可見。閒置的石輪遂成了過往文化的紀念物。

       外來文化的影響帶給神山住屋及聚落已明顯可見。文化衝擊的評價也有正反兩面,自然就很難評斷。隨著現代建築技術的演進,使得建築更為牢固;但在另一方面,原本整齊的聚落,卻因著許多家屋的改建而開始失去整體聚落的協調性。原本台階式的家屋聚落,前屋屋頂應當不至於遮擋到後屋前庭。陽光照射也會相當平均。而現在許多增高的家屋卻使得階梯式家屋排列失去了功能。

        由目前神山屋群可見,其原本穩固獨特的社群結構,正處於逐漸解構的過程。我們認為,如何在找回村民們既有文化的共同記憶,並且重新凝聚社區意識,應當是當前神山社區急迫的議題之一。

        小社群組織

房屋所有權

        傳統上,建地屬於部落中領有該地區土地所有權的貴族才能擁有。一旦某家庭成員集體遷移他地時,可放棄家屋或將其家屋轉讓給他人。然而,建地仍歸於貴族所有的財產。由於傳統地權觀念與現代土地買賣觀念有所不同(何時變更地權?貴族所有--私有),目前在神山部落也產生不少類似的困擾。現在神山部落有一貴族(拉魯勒),即為"都瑪他拉斯"家(頭目漢姓盧)。

        至於主屋的繼承方面,依據魯凱族傳統,主屋是傳繼給長子。因此男主人會花費多年為其他兒子收集石板及石材。作為其他兒子婚後,獨立興建石板屋之用。        

家名

       來到神山社區,我們看到了每間石板屋屋簷前都有一以壓克力板製作的門牌。不同於一般的門牌的是,魯凱族家屋名稱(nakanakitan)並非一般所認知以姓為家名。而是代表家屋之社會地位。

全人的神山聚落生活

傳教士於「大魯凱民宿」工作         

 

 六個月來,Missioners小組多次出入神山部落,進行實際社區觀察與資料的整理。神山部落幾乎都為一般家屋。在地的街坊鄰居對於我們的到訪也都很親切。偶爾遇見在石板家屋前庭辛勤工作的耆老,也都是微笑地問候Sapaw。整點一到,神山就會回蕩著鐘聲。據說,走透各個部落,也只有神山才會有這準點鐘聲。

         數次出入神山部落,Missioners小組的落腳處「大魯凱民宿」是由杜巴玉霧全家所提供的。在此由衷感謝杜家(特別是杜勇雄神父),長達半年來的協助。經過夏天,秋天,與冬天三季,現在霧臺村的山櫻正怒放著。雲雨霧靄中的神山,另有一番原味。回到人生活的原點,一切都是完完整整的。人與人之間的族群社區意識,人與天地和諧的相處,村民生活簡樸又多才多藝。這六個月以來,我們所學到的不就是知人,知天,求真,求美,求善,求美的全人生活。

     「家屋」不但是遮風避雨的小窩,更是文化傳承的搖籃。願神山他日成為台灣島上的桃花源種籽村。讓台灣島上人們重新省思生活的原貌,重新喚回對自己鄉土的感恩情懷。


參考資料
  • 李乾朗, 俞怡萍。 1999。 古蹟入門。  台北市: 遠流。 (Recommend!)

  • 李乾朗。  台灣建築閱覽。   台北市: 玉山。

  • 莊永明。  台灣第一。   時報文化。

  • 應大偉。  一百年前的台灣寫真。   圓神。

  • 趙莒玲。  台灣開發故事。   中國國民黨文化工作會中央月刊社。

  • 林建成。  1996。  後山原住民之歌。  台北市: 玉山社。

  • 姚德雄。  九族文化村。  日月潭九族文化觀光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林美容, 王長華.  1985.  霧台鄉誌.   屏東縣: 霧台鄉公所.

  • 宋文薰等.  1994.  跨越世紀的影像: 鳥居龍藏眼中的台灣原住民.  順益博物館.  

  • 台視文化藝術 http://www.ttv.com.tw/AIR_ART/
    http://www.ttv.com.tw/AIR_ART/PROGRAM90/FAQ/FAQ1.htm

  • 台灣建築藝術史大綱。 台灣建築技術史、台灣建築圖解:常民建築之美。

  • 風味建築

相關專家
  • 杜勇雄神父。  神山社區文史。

  • 謝英俊。 竹縣文化中心設計師及原住民部落社區規劃建築師。

  • 陳六九、 陳參祥。  魯凱族老石匠。